目前分類:心得感想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cellophent.jpg  

彈琴的人呀! 彈琴時你像是熱情的演員,還是冷靜的說書者?

當我們閱讀到一則精采的故事,自己讀得津津有味,興奮之餘想要表達故事的內容給更多的人欣賞,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是用演的,自己化身成故事的角色,時而主角,時而配角;一是用說的,坐在椅子上,照著故事作者的語法,一字一句的念出來,沒有多餘的肢體動作,只有說話者聲音的高低起伏。彈琴何嘗不也是如此? 譜架上擺的是二、三百年前已經寫好的劇本-樂譜,那麼彈琴的你,是要用演的,還是說的,來介紹這美妙的音樂呢?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暑徦嘛! 請容我偷個懶,轉貼一篇從青年鋼琴家范姜毅FACEBOOK上的文章,提供給各位暑假還很辛苦練琴的老師、學生或家長們參考!

 

 【How Many Hours a Day Should You Practice ? / 你每天應該練多久的琴?】♩.

Fan-Chiang Yi 范姜毅寫於 2011年6月4日 23:00

by Dr. Noa Kageyama (中文翻譯 : 我的FB好友、音樂人 Robin Mok / 校訂 : 范范)


2小時? 4小時? 8小時? 12小時?

練多久才夠呢?

真的有練太多這種事情嗎?

是否真的有一個最佳的練習時數呢?

  演奏家們怎麼說

有一些20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們曾經分享過他們對於這問題的想法. 我曾經讀過一本魯賓斯坦訪談錄(也或許是霍洛維茲 — 我不太能記得是哪一位了), 在那本書中大師提到沒有人應該一天練習超過四小時, 也就解釋說如果你一天練習超過四小時, 你可能用錯方法了.

其他偉大的藝術家們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據說小提琴家 納坦.米爾斯坦有一次問他老師 雷奧帕.奧爾他一天該練多久. 他老師回答 : ”如果你用你的手指練琴, 永遠都練不夠的, 如果你用你的大腦練琴,兩小時就足夠了”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補教英文名師徐薇最近把英語教育的「目標市場」,從國、高中學生向下降低成國小學童,標榜國小畢業就會具備國中生的英語能力。 從她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國、高中生的英語文能力已經定型。 程度好的學生,在學校教育及補習制度中加強英文能力,輕輕鬆鬆成績就扶搖直上; 至於程度不好的學生,再怎麼拼命苦讀,成績還是如同一攤死水,進步有限。 更何況國高中生已經有許多學科要念,能夠花在英語學習的時間實在少之又少。 國小學童可運用的時間較多,在這時期加強英語,成效自然顯而易見。

這個論點,我完全贊成。英語能力培養的關鍵,就在於學生花了多少時間與英語相處。就像開車一樣,花的時間愈多,熟練的程度就愈高,與個人的資質關係不大。 程度好的學生,連玩樂休閒的時間都可以接觸到英語,使用到英語,與英語相處的時間就多很多; 程度不好的學生,就只有在拿起英文教材背誦的那一兩個小時,其他時間都與英語無關,背了卻沒有使用的機會,就更容易忘。 兩相比較之下,兩者與英語相處的時間就差了許多。 難怪我國不管哪一個階段學生的英語能力,都呈現雙峰現象: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舒曼.jpg

興趣或熱情與學習的關係,洪蘭教授在序中有下列的敘述:

“書中有一段對話非常的好,作者問她的學生:「陶非你幾歲開始學琴?」。他說:「接觸琴是十歲,但是真正的開始是 喜歡拉琴以後。」大哉回答!喜歡才是學習的開始,什麼時候開始學不重要,什麼時候真正喜歡才是關鍵。”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不太喜歡「黃金起跑點」這個名稱。 這個名稱太具有侵略性,起跑是賽跑的起點,有跟別人一較高下,爭個你輸我贏的味道。 人不需要為競爭而活,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可以是分享,可以是互相扶持、攜手並進。 我想要討論的是,到底有沒有「黃金學習時期」?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喜歡.jpg

首先恭喜師子老師的第三本書-「喜歡:掌握孩子主動學習的秘密」問世。 從獅子老師的第一本書開始,我就一直是獅子老師部落格的忠實讀者。 讀獅子老師的文章,總是可以感受到一股愛的力量,對學生永遠充滿愛心,對父母、妹妹、親戚以及週遭的朋友、都用這股愛的力量維繫著彼此間的關係,再加上家庭教育,及本身的個性與修養,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對事總是樂觀進取;對人總是熱情相待;對學生永遠是以鼓勵代替責罵,口不出穢言。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獅子老師表達不滿的情緒最嚴重的話,竟只是”You are not a very nice person.”。 相對於許多國內的小學老師,對小學生說話的遣辭用語以及態度都不假思索,口不擇言,無形之中,都傷害了幼童的心靈而不自知相比,獅子老師著實表現出一位老師及音樂家該有的風範,難怪受到許多家長與學生的愛戴。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理性與感性」的兩場演唱會中,安排了梁靜茹來演唱李宗盛創作生涯中,詮釋他的作品最成功的兩位女歌手所唱紅的歌曲。第一場是陳淑樺的歌曲;第二場是林憶蓮。 這兩位女唱總是將大哥的作品詮釋得特別淋漓盡致。 由於時空的變遷,人事更迭,期待這兩位原主唱來到現場共襄盛舉,原本就是奢望。 然而陳、林所唱紅的歌曲,又是這麼個性鮮明,專屬女性的經典作品,由男聲來詮釋,即使歌唱技巧再高,還是味道盡失,因此安排女生來唱,是不得不然的結果。 即使如此,大哥還是冒著危險,演唱了以女生為主體,打動多少人心的經典作品-「領悟」。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晚,我們不談古典音樂,我想談談李宗盛。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The London Cello Sound.jpg

1990年代一家叫「大堆頭」的唱片公司(Gala Records Ltd.),錄製出版了一張「大堆頭」的CD。 由英國名指揮家Geoffery Simon分別從英國四大樂團:倫敦愛樂(The London Phil.)、皇家愛樂(Royal Phil.)、BBC交響(BBC Symphony)以及愛樂管弦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各號召10位大提琴手,組成”倫敦大提琴之聲” (The London Cello Sound)。 1993年1月28日,這40把大提琴錄下了這張前所未有演奏模式CD,曲目以大眾耳熟能詳的小品為主,演出的時間也不超過25分鐘,以實驗性質居多。推出後在市場造成大賣。 Gala公司趁勝追擊,如法炮製出版了”The London violin Sound” (48 violins),”The London viola Sound” (48 violas) 及”The London Trombone Sound” (16 Trombones)。 以第一張40把大提琴為例,記得當時的印象是動態感十足,低音效果很好,很適合測試音響的低頻表現。 但由於曲目過於迎合市場需要,只強調齊奏的的低頻厚度,不注重分部的合諧。 總覺得這樣的演奏組合以噱頭居多,不太可能成為舞台表演的組合。 直到日本國寶級大提琴大師堤剛(Tsutsumi Tsuyoshi),以四把大提琴的組合演奏了兩首大提琴的經典曲目,讓我驚覺到單一大提琴多人協奏的模式,是可以成為舞台演出主流模式。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Little Einsteins.jpg

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 Disney頻道有個介紹古典音樂的節目叫”Little Einsteins”「小愛因斯坦」。 藉由四位主角駕駛著火箭出任務的機會來介紹適合小朋友聽的古典音樂、作曲家、樂器以及一些簡單的音樂術語。 這是個很優質很適合學齡前兒童觀賞的優質節目。 每一集介紹一首樂曲,劇情的配樂會不斷出現這樂曲的旋律。 而且除古典音樂外,也會介紹許多畫家的名畫,同樣的,這些名畫也會很巧妙的運用在畫面上,每個畫面顏色都非常鮮豔。 如果再用原音來觀賞這25分鐘的節目,看一集就會接觸了音樂、繪畫與英語,可說是一舉三得。 我們都很樂意陪孩子們觀賞,妹妹在上小一前都要一邊看一邊吃早餐,看完才肯去上學。 火箭起飛升空時,還會學著主角們手舞足蹈地喊著:”Blast off!!”。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段選自「胡桃鉗」「蘆笛之舞」的芭蕾舞,很早就在一張合輯的DVD看過,印象大為深刻。 正當煩惱如何將這段影片放上部落格上與大家分享,就想到不妨先在YOUTUBE上找找看,沒想到一搜尋就找到,完全不費吹灰之力。 這段舞蹈,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精準完美的基本動作,以及舞蹈與音樂的縝密結合。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打造將才基因.jpg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先生,是我很敬重的企業家。 他總是有辦法將虛無飄渺般的人的行為模式、觀念、習慣,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具體的加以歸納分析,並提出解決之道。例如新書「打造將才基因」中,「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這篇,將一個人在某一領域的學習過程,分為「不會、會、熟、精、通」等五個等級。這讓我想到了音樂上的學習,也是如此,更聯想到日前剛落幕教育部所舉辦的全國音樂比賽,對要參加比賽的學生而言,該選一首技巧程度自己可以掌握,且彈到「精」程度的樂曲當自選曲? 還是選擇技巧程度艱難,但自己只能彈到「熟」的大曲子?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部落格「鋼琴老師的秘密」,版主Pianolady是位鋼琴老師,曾用一個精彩絕綸的比喻,來形容音樂等才藝課程與國、英、數等主科的關係。 她說主科像是大老婆,相對的,音樂就是情婦,「主科就像大老婆一樣,名媒正娶,並且接受大家的認同,理所當然佔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情婦呢? 充其量不過是男人們的點心。」有此認知,Pianolady提供了四個情婦生存法則,讓天下的情婦們(!! 是鋼琴老師們)在學生與家長的互動中,有所依據,才不會徒增自己的煩惱。 全篇讀來,令人拍案叫絕,對Pianolady對情婦的觀察與比喻竟如此之貼切、契合,不禁會發出會心的一笑並心嚮往之.....  .(我是說男人啦!)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琴之森.jpg

     這是每一個學習音樂的學生該看的動畫電影,尤其適合國小音樂班的學生。

     不可否認,與生俱來的天賦,在藝術領域的學習過程中,佔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當我們遇到一位天賦比我們高的同學時,該如何與他相處? 電影「琴之森」 "The Piano Forest" 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聯合報於12月1日(2008)的報紙上,用超過三分之二的版面,質問了一個主題「童年學彈琴,為啥從此不愛樂?」。 含蓄地指出你們這些家長啊,何必從小就花錢讓你們小孩學音樂? 不僅剝奪了他們的快樂的童年,長大以後,他們還是一樣不愛音樂,也不會去音樂廳欣賞,更不用說會主動彈琴,你們家長這麼做還不是希望孩子來實現你們未實現的夢想?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睽違20年之後,那個穿著緊身褲,戴著披風,胸前有個"S"的傢伙,再度在人類的天空,飛來飛去。 大概只有四、五年級生,面對這位多年不見的老友,心中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與歷盡滄桑的感嘆。 感動的是他勾起了我們許多年輕時的回憶,能夠看到他再度大展神威,解救人類,著實不容易;感嘆的是20年來,人事變遷,物換星移,想到前一代超人的遭遇,怎不令人不勝唏噓?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打五十大板

當遇到兩個小孩子吵架,大人在仲裁時,總會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來處理。 也就是說,大人會先對明顯錯誤的一方,提出錯誤之處;然後,為了表示大人自己公正無私,就會再找些小錯誤來告誡另一方,表示另一方也有錯,所以要兩方互相道歉,再握手言和。 純真的小孩們,也很容易順從大人的思考邏輯,只檢討反省自己的錯誤。所以過沒多久,這兩個小孩子又高高興興玩在一起,吵架的事,似乎未曾發生過。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4 Tue 2008 01:43
  • 信任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不知為何,在國中時期讀到這篇課文之後,就一直深植在腦海中,或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我行為處世的準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有一個人丟掉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偷的,於是就暗中觀察。 觀察他走路的樣子, 嗯! 像個偷斧頭的人; 查閱他臉上的神情,嗯! 像個偷斧頭的人; 聽他說話的口氣語調,嗯! 像個偷斧頭的人; 所有的動作態度,一舉一動,沒有一個行為不像不是偷斧頭的人。 幾天後,這位遺失斧頭的人,在山谷中挖掘土壤時找到了這把斧頭,之後再遇見這位鄰家的小孩,發現他的動作態度,沒有一個行為像是偷斧頭的人。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聆聽協奏曲(Concerto)最大的期待就是聽聽看這次演奏的裝飾奏(Cadenza)是否有所不同。

     不論是Piano Concerto或是Violin Concerto,在第一及第三樂章結束前,作曲家都會留一段空白,讓主奏樂器做一段即興或炫技的演出,而此時擔任協奏的管弦樂團,也完全是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地注意主奏樂器結束的時刻,等待指揮的手勢一下,然後再一起做一個轟轟烈烈的結尾,完成一個樂章。 這一段的即興的表演,就叫做Cadenza。 在十七, 八世紀時代,作曲家本身可能就是樂器演奏家,所以他們在舞台表演時,是有能力做即興的演出,可能每次演奏同一樂曲的Cadenza都會有些許的不同。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早就從文章上讀到,當SONY與PHILIPS共同開發數位音樂CD(Compact Disk)時,對於CD的長度是採納了指揮大師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的建言,認為一片CD的容量應該必須能夠完整演奏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從此,CD的長度就被制定為每張75分鐘;而當卡拉揚大師在晚年時,數位影音發展也剛發展成熟,為了讓自己的音樂能夠永遠流傳後世,便大量錄製了許多音樂會影片,而這些影片竟然都由日本的SONY製作發行。 在古典唱片界,SONY尚屬於後生晚輩,卻能得大師的青睞,不禁讓人感到好奇。 直到讀了這本自傳「指揮家與總裁」,才知道這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大賀典雄先生。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