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教英文名師徐薇最近把英語教育的「目標市場」,從國、高中學生向下降低成國小學童,標榜國小畢業就會具備國中生的英語能力。 從她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國、高中生的英語文能力已經定型。 程度好的學生,在學校教育及補習制度中加強英文能力,輕輕鬆鬆成績就扶搖直上; 至於程度不好的學生,再怎麼拼命苦讀,成績還是如同一攤死水,進步有限。 更何況國高中生已經有許多學科要念,能夠花在英語學習的時間實在少之又少。 國小學童可運用的時間較多,在這時期加強英語,成效自然顯而易見。
這個論點,我完全贊成。英語能力培養的關鍵,就在於學生花了多少時間與英語相處。就像開車一樣,花的時間愈多,熟練的程度就愈高,與個人的資質關係不大。 程度好的學生,連玩樂休閒的時間都可以接觸到英語,使用到英語,與英語相處的時間就多很多; 程度不好的學生,就只有在拿起英文教材背誦的那一兩個小時,其他時間都與英語無關,背了卻沒有使用的機會,就更容易忘。 兩相比較之下,兩者與英語相處的時間就差了許多。 難怪我國不管哪一個階段學生的英語能力,都呈現雙峰現象: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但我覺得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童,已經接受了學校幾年的中文教育,中文的使用已經成為主要語言,這時才開始學習英語,會產生干擾。 而且學習的場所,也不應該是坊間的補習班。 我就很推崇專門給學齡前幼童上課的全美語幼稚園。
這類的全美語的學校(或稱機構),通常會收三、四歲以上的幼童。每班的學生不超過十個,並且提供兩位老師:一是只會說英語的外籍老師;一是會說英語與中文的本籍老師。 外籍老師負責教學,本籍老師除了提供教學上的協助,並且還負責照顧幼兒的生活起居。 最重要的是在學校無論是上課,或是下課休息時間,都是使用英語,即使是本籍老師,也是使用英語與學生或外籍老師交談。 如果以每天7個小時(9:00am-4:00pm),每週5天,每月4週,每年10個月(扣除寒暑假)計算,每位小朋友在進入小學前(共3年),已經與英語相處了4,200小時。 這4,200小時可不是分分秒秒在煎熬中渡過;而是不知不覺,每天在吃吃喝喝玩樂中渡過。 這還只是上學時間,如果再加上放學後在家裡看Disney Channel英語卡通或兒童節目,以及閱讀英語繪本書的時間,將會有5,000小時的英語相處時間,這種長時間且密集的學習,正是任何一種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在全美語環境學習的小朋友,已經具備了簡單的英語會話能力。 他們在面對外國人時就不會害怕,對於外國人說美語的腔調會比較熟悉。 幼兒的聽力敏銳,發音會相當標準,絶對不會”th”與”s”不分;”l”與”r”的發音混淆。”thank you”不會說成”sank you”;”pray”不會說成”play”;”that”不會說成”let”;”Catherine”與”Kathleen”絶不是在叫同一個女孩。 最重要的就是這些幼童已經學會了自然發音法(phonic),看到字就會發出正確的讀音。 這對以後閱讀與單字的學習有莫大的幫助。 他們就不用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背單字,多念幾次把讀音記住,就寫得出來。
國小一二年級學生通常只有星期二會上課到下午四點,其他時間只上課到中午十二點。 放學以後,如同上小學前的時間,都是父母在孩子這塊畫布上,恣意揮灑的時刻。 如果孩子繼續在這種全美語的環境學習,到小學三年級時 就會養成英語閱讀習慣,以及簡單的寫作能力。 這個時候英語的使用能力已經附身,再也擺脫不掉。 小學三年以後,課堂上的英語學習就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一週三個小時就夠了。但並不表示其他時間就可以與英語隔絕,而是應該把英語融入生活中,看英文小說,聽英語有聲書,看英語原聲電影或電視節目。 套用我所比喻的「火箭升空理論」,他們的能力已經衝破大氣層 不需要外力(父母)協助,就能自我學習,一路向前。要在國小畢業時具備國中畢業生的英語文能力,並非難事。
遺憾的是,這種配置一位外籍老師,一位本籍老師的全美語幼稚園是不合法的。 我們的教育部規定外籍老師禁止教導六歲以下的兒童。 教育部官員可能是站在保護本地老師的工作權,或許也認為這種教幼兒英語的工作,本籍老師就可以勝任。 如果以前者的角度來看,不開放外人來爭食大餅,有資格吃的人好像就能多吃一點。 但是當設立幼稚園的業者招生不易,生存困難時,能端出來的大餅,只有可能愈來愈小。 如果開放外籍老師的教導權 業者能招收到更多學生 開更多班時,本籍老師是否反而因此能受惠更多呢? 再者,外籍老師的條件是除了要具備教學的專業知識外,還要說一口發音標準且流利的生活英語,這兩個條件對說英語的外國人(native English speaker)是低標準,對土生土長的本國人卻是高標準。 外籍老師是我們幼兒唯一能有模仿、學習、有互動的對像,如果老師惜字如金,詞彙有限,就喪失了許多聽與說的學習機會 全美語的環境就大打折扣。
如前面所言,語言要學習的好,無非就是要給學習者一個使用那種語言的環境。值得慶幸的是,近十幾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使得許多美加等外籍人士來台灣工作定居的意願,大大提高。 外籍人士所教導的語言機構,到處林立;再加上原文書,原聲電影,英語電視頻道(迪士尼、旅遊生活、國家地理雜誌、動物星球)的取得榮易,使得在台灣都會區的家庭,要建立一個完全使用英語的環境,一點都不困難,而且這與父母會不會說英語,關係不大。
我國學生的英語能力,都不是由公立學校系統(國小、國中、高中)培養出來。公立學校只會教英語程度好的學生,對於程度不好,沒有英語基礎的學生,並沒有能力培養。 但是我們的公立學校對於中文教育非常成功。中文比英語難學許多,非得經過小學六年一筆一劃,長時間密集的學習,才可能學的好。 所以只要進入以中文為主要使用語言的小學就讀,就不用擔心學齡前全美語的上課環境,會對中文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 就如同現在當父母的我們這一代,小時候在家裡講台語,在學校講國語一樣,兩種語言都可以使用得很流利。 如果把台語換成英語,當然也可以把中英文都同時學習的很好。
我始終覺得台灣的都會區(尤其是台北)是全世界少數能同時把中英文學好的地方。 現在的環境要接觸到英語的機會,不管是聽的,看的,讀的,隨手可得,俯拾皆是。但是沒有養成英語使用能力與習慣,讓這些學習機會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原本事半功倍的事,都變成事倍功半,真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