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師子老師的第三本書-「喜歡:掌握孩子主動學習的秘密」問世。 從獅子老師的第一本書開始,我就一直是獅子老師部落格的忠實讀者。 讀獅子老師的文章,總是可以感受到一股愛的力量,對學生永遠充滿愛心,對父母、妹妹、親戚以及週遭的朋友、都用這股愛的力量維繫著彼此間的關係,再加上家庭教育,及本身的個性與修養,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對事總是樂觀進取;對人總是熱情相待;對學生永遠是以鼓勵代替責罵,口不出穢言。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獅子老師表達不滿的情緒最嚴重的話,竟只是”You are not a very nice person.”。 相對於許多國內的小學老師,對小學生說話的遣辭用語以及態度都不假思索,口不擇言,無形之中,都傷害了幼童的心靈而不自知相比,獅子老師著實表現出一位老師及音樂家該有的風範,難怪受到許多家長與學生的愛戴。
點進「博客來」的網頁要訂購這本書時,就會看到「喜歡」這本書的介紹,並把洪蘭教授寫的序刊登出來。 序中提到「黃金起跑點」的謬誤,強調只要有興趣,任何時間學習都不算晚:「現在的家長都很焦慮會錯過孩子學習的黃金起跑點,一直問要幾歲學英文,學鋼琴才不會太晚?」序中並且舉書中其中一篇文章為例,證明沒有黃金起跑點,或是學習的「黃金時期」。
(以下文章摘錄自博客來網頁)
-------------------------------------------------------------------------------------
我很喜歡看獅子老師的文章,她不講大道理,但是從平鋪直述的故事中就把道理講出來了。
現在很多家長都很焦慮會錯過孩子學習的「黃金起跑點」,一直問要幾歲學英文、學鋼琴才不會太晚?雖然我們一再強調每個人成熟的早晚不同,教養孩子沒有放 諸四海皆準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順其自然,水到自然渠成。學習最重要的是熱情,有熱情才會去練,有練習才會有進步、才能脫穎而出,但是父母親都聽不進去, 還是一窩蜂的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生怕錯過了「黃金時期」。獅子老師輕鬆的舉個例子,馬上就讓家長看到成功的人是下苦工的人,天分可以使他省力,卻不能使他成功。
她的例子是她的同學──小伶。剛開始時,小伶的辨音能力並不是很好,音樂系的學生一定要修聽寫課,老師先彈一個標準音,彈完 一首曲子後,老師再彈一遍,叫學生把聽到的每個音寫下來。小伶開始時是被分到C班,獅子老師被分到A班,上了一年課以後,學校再能力分班,這時,小伶分到 B班,到三年級時,小伶到了A班,成了作者的同班同學。在三年裡,小伶的聽寫能力從C到了A,而小伶早過了絕對音感的黃金訓練時期。她可以升到A班就表示 這能力是可以訓練的,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天才要成功還是得下苦功,所以台灣的家長真的不要太焦慮,古語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又說「天 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孩子肯學最重要。書中有一段對話非常的好,作者問她的學生:「陶非你幾歲開始學琴?」。他說:「接觸琴是十歲,但是真正的開始是 喜歡拉琴以後。」大哉回答!喜歡才是學習的開始,什麼時候開始學不重要,什麼時候真正喜歡才是關鍵。
我們從孩子的大腦發展上看到,小孩子一出生時,大腦中有十兆那麼多的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又可以跟別的神經元有一千個以上的連接,所以孩子在小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是我們大人的態 度把他塑造成最後的他,所以英文才會有這樣的諺語:「你對你的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destiny(命運)」。每個孩子都是寶,都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樑,他們 出生時,天賦的能力都差不多,最後決定他成敗的是他人格的特質:遇到挫折時是否能堅持下去。所以找到孩子的興趣是最重要的事,有熱情(passion)才會鍥而不捨,再接再勵才會成功。
這本書最好的地方是獅子老師透過她與學生的互動,把學習的真諦教給了父母,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像她的學生一樣快樂的成長,彈出美妙的琴音,帶給社會歡樂。
我不知道當我用「很有工作道德」來形容自己看完這本書稿的讀後感時,只有一面之緣的獅子老師會不會覺得我並未完全了解她多年來不斷為孩子們付出的一片真心。然而,「工作道德」的確是我自己腦中所能想到最好的表達,也是我想用來對獅子老師表達敬意的用詞。
在六月底七月初收到書稿時,我常利用忙完一整天的睡前時間細讀書中的故事。時間彷彿回到童年,我生命中曾經遇過的多位鋼琴老師,也一個個從記憶中走了出 來,我似乎可以同時了解意青在每一則故事中留記的情懷,也回顧了那些正在經歷成長與學習的孩子不同心境。人因為遇到好老師的引領而發現自己與世界之間隔著 的其實是一面虛擬的牆,能看到牆外多少的景致,是靠著自己拿起筆來畫出窗、畫出門,就在穿越那面曾經限制我們的牆時,學習改變了每個人生命的視野。
為什麼我不用「熱情」、「愛心」這麼適合於教育而大家也都非常熟悉的字眼來形容這本書,最重要的理由,是因為我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待獅子老師與孩子之間的 情感連繫。我曾是被許多老師教育過的孩童、青少年與成人,也是養育兩個女兒二十四年的母親,對於教育的複雜期待,我的了解當然是非常深刻、也層次疊疊的。
在這個互相扶持,享受彼此貢獻的社會中,再有心我們也無法精通每一樣事物,於是任何一個人既受教育就得仰賴專家,這是「需要」與「希望」緊緊結合的事 實。我相信如今能對教育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就是工作道德良好又精益求精的專家,他們在這個商業化的世界中不藉口號地還給了教育一種初衷──單純與安心,使 傳習的意義不致渙散;閱讀過這本書後,我相信意青就是以此為終生目標、不斷前進的老師。
熱情與愛心顯然是意青都已經具備的教育情愫。在 這條路上灰心失意的許多老師常探討熱情用盡、愛心枯竭的感受,能從這兩種失望中仍看到希望的人,深信是因為他們擁有很高的工作道德,尤其在教育環境與期望 都不再單純的今日,為人師而能不惰並常懷喜樂,背後必然有一份我們不會時時紀念的堅定。
我從這份堅定中看到希望,也得到許多人在不同角落但為著下一代齊心努力的鼓舞。
內容連載
我問他幾歲開始學中提琴。
他告訴我十歲開始學,但他真正的開始是喜歡拉琴後。
前些日子接受一家雜誌採訪,洋洋灑灑十幾個問題,我看了感受到問題傳達出的焦慮,家長們都不希望孩子起步遲了,即使慢了半拍都是罪過。記者拿出錄音機和筆記本,我們就開始了。
記者問幾歲開始學琴最適合,我教過各個年紀的初級課程,每個年紀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每個人的天分也不一樣,真要訂個起跑點還有些困難。
我教過最小的孩子是四歲半,因為她四個哥哥都學鋼琴,從小聽慣了琴聲,也覺得學琴是理所當然的事;教過最年長的是七十歲的阿嬤,以前當過空姊,退休後來圓學鋼琴的夢。
記者說就談談我自己吧,我則是六歲開始的,所以要填上「標準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記者接下去問,「根據研究,絕對音感發展的黃金時期是四到六歲,過了這個時期,就無法培養了,老師你的看法如何?」我怔了一下,無來由的感到一股壓力,馬上想自己四到六歲時有上什麼絕對音感的課?沒有啊,那時我的玩伴就是鄉下院子裡的雞和鴨。
絕對音感,所謂「絕對」,就是聽到一個音,馬上可以分辨是什麼音,有絕對音感的人唱歌、拉琴,音可以抓得很準。彈鋼琴的人不需要擔心音準,只怕鋼琴沒有調音。
專家們說,四到六歲之間若沒有好好訓練絕對音感的話,要學音樂就難了。我不曉得這樣的結果是什麼樣的研究而來的,但我想起自己和朋友小伶的聽寫課。
視唱聽寫課是每個音樂系學生必修的課程。聽寫課是這樣的:老師會先在鋼琴上彈個La音,讓我們知道這是絕對音準,再彈完一整首曲子,我們聽過一次後,老師會從頭來,這次可能只彈個兩個小節,再來四個小節,直到全部曲子彈完,我們得把聽到的每個音寫下來。
五專的音樂科一個禮拜我們有三堂視唱聽寫課,學校把聽寫課依能力分班成A、B、C三班,A班聽的東西比較難,C班則比較簡單,學期成績以在不同班的表現來打,在A班得的甲和在C班得的甲程度不大一樣,但成績單上都是甲。
我被分在A班,小伶在C班,上了一年後,專二開始,聽寫依照一年級的成績重新分班一次,這次小伶分到了B班,我還是在A班。
我覺得小伶很厲害,可以升級,也了解聽力可以訓練,可以再進步,我督促自己要加油。
到了專三,我還是在A班,這次小伶成了我A班的同學。
在三年裡,小伶的聽寫課從C班到B班,最後進步到了A班。她早過了絕對音感訓練的「黃金」時期,但她做到了。
我想到在美國的公立小學裡,有的學校提供了免費的弦樂課,我的學生陶非四年級時在學校開始學中提琴,也加入了學校的管弦樂團,中提琴是和樂器行租 的。他來上鋼琴時都會和我報告他學中提琴的進度,一年後他和同學們表演了一場很可愛的聖誕節音樂會,更自己作曲參加弦樂作曲比賽。他一直拉琴,進了大學 後,還參加了學校的管弦樂團。
我問他幾歲開始學中提琴。他告訴我十歲開始學,但他真正的開始是喜歡拉琴後。「I started playing viola when I was 10, but I didn’t really start till I started to care for it.」
我想小伶和陶非都不是音樂神童,也早過了訓練音感的「黃金」時期,但他們讓我知道憑著努力和對音樂的熱忱,這並不是做不到的。
只要有心,任何一個時間點都可以是黃金期。
至於小伶有沒有輸在起跑點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沒有幾個人可以從C班晉級到A班,對我而言,她才是最後的贏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