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選自「胡桃鉗」「蘆笛之舞」的芭蕾舞,很早就在一張合輯的DVD看過,印象大為深刻。 正當煩惱如何將這段影片放上部落格上與大家分享,就想到不妨先在YOUTUBE上找找看,沒想到一搜尋就找到,完全不費吹灰之力。 這段舞蹈,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精準完美的基本動作,以及舞蹈與音樂的縝密結合。
這三位舞蹈者(Tatiana Miltseva、Elena Chmil、Artem Pykhachev)當時還是Vaganova Dance School的學生。 所表現得舞蹈都是芭蕾舞的基本動作。 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可以把基本動作跳得這麼完美,這麼精準,這麼賞心悅目。 不僅如此,一旋轉、下蹲,墊腳尖,步伐,都很精準的落在音樂的拍點上。 這落在拍點上,就好像唱李宗盛的歌一樣暢快。 (因為李的歌詞都有押韻,且拍點與歌詞巧妙結合)。 當然,這也得歸功於樂團指揮(Victor Fedotov)駕馭樂團(The Kirov Ballet & Orchestra)的功力。芭蕾的音樂原本就是為芭蕾舞服務,因為舞蹈的需要,這段音樂的節奏顯得特別的慢,尤其到了B段的反覆,速度更慢了。 不曉得是不是只有我會有這種感覺? 心中潛意識的速度一直想往前衝,可是韁繩卻被指揮緊緊的抓著。所有的樂團成員好像化身成一個人似的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地在舞著後頭緊緊的跟隨著。 快,不容易; 慢,更不簡單。
哥哥在鋼琴上有個越來越明顯的缺點,老師都不忘在聯絡簿上提醒: 「節奏要穩定,音符要平均」。 改善之道就是要確實使用節拍器練習。 這像看來是稀鬆平常的要求,對哥哥來說,就好像老鼠看到貓一樣,避之唯恐不及,每次都要耳提面命,再三提醒, 才會心不甘、情不願打開使用,練不到幾次,就一堆藉口。 為了讓老師了解他練習的情形,我在聯絡簿寫下:「一開始會使用節拍器練習,彈了一會兒,就發現節拍器速度跟不上,就嫌它吵,然後就把它關掉,繼續練。」可惜老師不懂我的幽默,看了一頭霧水,想說節拍器怎會有跟不上的問題。
彈奏者要練的就要無論節拍器的速度是快是慢,都要能穩定的跟著,而不是跟不來就把它關掉。是不是彈一首新的樂曲,要注意的事情太多,節奏的穩定是最後的修正? 是不是大多數小學生對節拍器的使用,都如此的沈不住氣?
後來更發現哥哥不太會使用節拍器,常常一設定好速度後就馬上開始彈,然後就一邊彈一邊修正速度,有時等修正好,曲子差不多就結束,或者開頭與結尾的速度差了一大截; 或者只注意到拍點,拍點落對了,可是一小節內的八分、十六分音符是不平均的; 或者有時速度不一致,形成各走各的也不自知。 最大的迷思是覺得節拍器的拍響,反而妨礙了練習,不如先把它關了,等曲子練熟了再來配合。 所以節奏永遠不穩,音符永遠不平均。
我曾要求哥哥上學走路時帶著節拍器,步伐跟著速度走。 可惜每次上學都很匆忙,都用130的速度急速快走,無法體會穩定的慢速。
原本以為這與哥哥的個性有關,我又在聯絡簿上寫道;「無法根除”節奏不穩,音符不平均”的問題,與他”好大喜功,不肯於細節精雕細琢”的個性有關。 練琴時常常有如脫韁之野馬,任意奔馳,要求他用節拍器,卻被怪罪打亂了思緒,真不知如何是好。」
術導回答:「練習要有極大的耐力與恆心,對節拍器練是一非常重要的過程。」
老師回答:「控制力是一項困難的理性學習。」
兩位老師的回答讓我鬆了一口氣 看來並非無藥可救。 與其說和個性有關,不如說與心靈的成熟度有關。
節拍器的速度必須與呼吸結合,設定好速度,應該先聽一下,心中跟著速度唱個幾小節,甚至音符有變化的段落,如連續八分或十六分音符,或是附點音符時,心中先演練一遍,覺得自己的呼吸與節拍器的速度合而為一時,再出手開始彈。 彈奏時,心中也要數拍子,遇到二分音符、全音符、休止符時拍數要數出來。 一拍就是一拍,多一點音都不行。精準,是不容妥協的。
節奏、音符的不穩定 在樂曲短的時候,不容易察覺,通常程度到達小奏鳴曲的時候,會變得比較明顯。 理論上節拍器設在120的速度,可以彈得很完美的曲子,把速度降到60,應該也彈得出來。 事實上,對大人而言,可能像是吃蛋糕一樣容易,對小學生就可能哀鴻遍野,彈不下去。 這好像是學齡前的幼童,最嚴厲的處罰是罰他去睡覺一樣的難過。
精準,不容妥協,是節拍器練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