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學小提琴,上課或練習都要拎著提琴到處走,這提琴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再加上樂譜,這一身行頭,可說有點累贅。 每次看到學鋼琴的同學,總是羨慕的很,來上課總是一派輕鬆瀟灑,不需要隨身帶著樂器,他們要彈的樂器都會在上課或練習現場準備好,不像管樂需要組裝,不像弦樂需要調音,連擦拭保養樂器都不必,只要打開琴蓋,一屁股坐下來就可以彈奏。 長大之後,才了解到小時後所羨慕的這點便利性,卻是鋼琴演奏者心中最大的遺憾 - 台上演出時,永遠都是彈奏別人的樂器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史蘭倩絲卡(Ruth Slenczynska)在她的自傳(琴緣一生; The Forbidden Childhood)提到,當她在德國科隆演出時,會聽到沙沙的翻譜聲。翻譜? 沒錯,而且這聲音不是來自台上,而是台下。 前排每個觀眾膝蓋上,都放著鋼琴譜,隨著音樂演奏到哪裡,樂譜就翻到哪裡。 (P.319)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兩年前一家人走在永康街上,遠遠看到兩位外籍神職人士走來,不禁得想加快腳步,免得他們來搭訕,沒想到他們看見我們一家人行色匆匆,還是走到我們身邊,先禮貌性地用中文向我們問好,然後問說:

“Do you speak English?”

我正要回答, 牽在手上的四歲女兒突然冒出一句:

 “Not very good."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可否認,我對小提琴,有點敬畏,有點恐懼。

     我認為小提琴很難入門,也很難拉得好。 琴板上沒有記號,音準全憑左手指尖的熟悉,熟悉了一個把位還不夠,能夠演奏的音有限,還要繼續練第二、第三、第四把位。 左手很忙,右手也沒閒著,運弓的姿勢與力道,看似簡單的上下揮動,其實蘊含了許多年功力的累積,更別提還要練的跳弓,甚至運弓之餘,還要抽空用食指或中指撥弦,(這在Paganini的作品,常可聽到,有些撥弦還是用左手撥的)。 光是拉琴的姿勢與音準就可練個好幾年。 一個小提琴學生拉得好不好,從一張靜態的拉琴照片,就可判別。 小提琴的拉琴動作是一套很精密的身體運動組合,從頭、頸、肩膀、手臂、手指、乃至不動的下半身,一環扣著一環,縝密結合、同時運動的結果。 這所有的細節,全靠老師將自身複雜的動作,一一拆解,移植到學生身上。 然而,會拉奏的老師,有可能已經將所有動作合而為一,不知如何細部分解,也就無法傳授給初學的學生。  因此要找位初學初階的小提琴老師,不應該取決於這位老師拉得有多好,而是看他的學生拉得有多好。 相對來說,鋼琴的初學者就不需面對如此複雜的動作,初級鋼琴老師的requirement就沒小提琴老師這麼高。 根據我的觀察,毀在小提琴老師的學生,比毀在鋼琴老師的學生,要多很多。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聯合報於12月1日(2008)的報紙上,用超過三分之二的版面,質問了一個主題「童年學彈琴,為啥從此不愛樂?」。 含蓄地指出你們這些家長啊,何必從小就花錢讓你們小孩學音樂? 不僅剝奪了他們的快樂的童年,長大以後,他們還是一樣不愛音樂,也不會去音樂廳欣賞,更不用說會主動彈琴,你們家長這麼做還不是希望孩子來實現你們未實現的夢想?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 Nov 23 Sun 2008 23:16
  • 練琴

    樂器彈奏的學習,與其他才藝的學習,有一個很大的差別,那就是課後練習的重要性不亞於上課中老師的教導。 一般才藝課程如舞蹈,各項運動項目等,上課即練習,在上課中累積練習的經驗。老師除教導新的課程外,也得肩負起學生練習的監督責任。 然而,學習樂器演奏則不只如此,樂器的彈奏對身體而言,是一種「違反自然的慣性動作」。 這些慣性動作在每天的生活起居是不曾使用到,是派不上用場;也就是說,彈琴所用得到的身體動作,是只有在彈琴的時候才用得上(小提琴的拉奏動作,最為匪夷所思,有誰會想到要把琴夾在脖子與肩膀上?)。因此,要把這些彈琴動作成為慣性,成為身體活動的某一部分,就非得靠經年累月的練習不可。(當然,姿勢不良的錯誤練習也會成為慣性,但不應成為不練琴的藉口。) 如果只靠每週一次的上課來練習,當然不夠,所以對於學習小提琴,鋼琴等樂器的學生而言,課後練習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一對美國籍的年輕男女到義大利遊玩,看到一位少年牽著一頭驢子,興奮得叫了出來"Burro"。 想跟驢子拍張照,可惜少年聽不懂英文。聽不懂,只好用手比。 這位美國青年手一比手中的照相機,再比一比驢子,意思是要請少年幫他們兩個與Burro拍張相。 只見這位少年一臉迷惑,忽然恍然大悟,連忙點點頭,就把繫在驢子的繩子交給了他,並拿了相機。 年輕男女很興奮的牽著驢子,擺好pose,準備要拍照,卻發現那位少年走掉了,消失在人群中。 原來少年會錯意,以為相機要與驢子交換,所以就滿心歡喜的離開。 這時懊惱且無助的美國男女,牽著驢子坐在階梯上,正不曉得該怎麼辦。 忽然間聽到又有人叫著"Burro",一對拿著相機的遊客朝他們走來,這對男女同時心生一計,相視而「奸」笑......。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當父母要讓小朋友學樂器時,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要讓他學何種樂器? 由於小提琴與鋼琴是兩種不受身材大小影響的樂器,可說是最適合從小就開始學習。 但是,是該學小提琴呢? 還是鋼琴? 當然,這答案相當主觀,不一而足,而且也不會有絕對的答案。 甚至,有相當大的成分是完全由父母親來決定,小朋友本身倒是沒有太大的好惡。所以鋼琴與小提琴就像是兩大門派,各據山頭,各有其追隨者。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猶記得日製CD Player的播放鍵是用「再生」兩個字來表示,這兩個字比"PLAY"有意義多了。 日文的字義是與中文的解釋一樣,「再生」是複製、重生、再度呈現的意思。 複製什麼?再度呈現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複製音樂廳,再度呈現一場音樂會的演奏。 當「再生」鍵一按下,就好像把一座音樂廳在家裡重生一樣。 所以說,音響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聽者聽到的音樂,如同在音樂廳所聽到的一模一樣。 音樂廳可說是音響的終極目標。 音響發燒友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要把音樂廳與演奏者搬回家。 因為如此,音響發燒友就應該常常到音樂廳聆聽鑑賞,才可知何謂是真正的絕妙美音,才可知如何調校出原音重現的樂音;既然如此,搬不起音樂廳回家的愛樂者,更應該常往音樂廳尋求慰藉。 要知道百萬音響級的一條線材,就可以坐在國家音樂廳的「皇帝位」,聽一場大師級小提琴或是鋼琴獨奏會。 記得有一次應邀到朋友家中聽音樂,他放了一張韋瓦第「四季」的「春」。 沒多久我就問他︰「奇怪,音響的小提琴怎麼在右邊?是不是左右聲道接錯了?」他才檢查訊號線,發現確實是接錯了。 只要常到音樂廳欣賞音樂,就會知道,不論是歐美的樂團,還是俄國的樂團,第一小提琴組一定坐在面對舞台左邊的位置,絕對不會跑到右邊去。 再高級的音響,還是無法媲美音樂廳,以及那些價值不斐的樂器所發出的聲音。 音樂廳是音響的根本,只有在音樂廳裡,才能訓練出一雙調校音響的金耳朵。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iPod、MP3 players紅透半邊天,不知為何,我卻像是老憎入定一般的無動於衷,完全沒有購買的慾望。 想想當年我們的年代,SONY Walkman剛剛上市,耳機一戴起來,放入卡帶,按下play,彷彿就可以聽到一個Orchestra 在面前演奏。 這種逼真的臨場感,一腳把我踢進了古典音樂的大門。 然而隨著年齡的滋長,獨樂樂,已不足以滿足;眾樂樂,就必須使用專業音響設備。 聽音樂的樂趣,當然就不是小小的耳機所能滿足。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