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樂器彈奏的學習,與其他才藝的學習,有一個很大的差別,那就是課後練習的重要性不亞於上課中老師的教導。 一般才藝課程如舞蹈,各項運動項目等,上課即練習,在上課中累積練習的經驗。老師除教導新的課程外,也得肩負起學生練習的監督責任。 然而,學習樂器演奏則不只如此,樂器的彈奏對身體而言,是一種「違反自然的慣性動作」。 這些慣性動作在每天的生活起居是不曾使用到,是派不上用場;也就是說,彈琴所用得到的身體動作,是只有在彈琴的時候才用得上(小提琴的拉奏動作,最為匪夷所思,有誰會想到要把琴夾在脖子與肩膀上?)。因此,要把這些彈琴動作成為慣性,成為身體活動的某一部分,就非得靠經年累月的練習不可。(當然,姿勢不良的錯誤練習也會成為慣性,但不應成為不練琴的藉口。) 如果只靠每週一次的上課來練習,當然不夠,所以對於學習小提琴,鋼琴等樂器的學生而言,課後練習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然而,要十歲以下的小朋友每天自動自發地坐在鋼琴面前,或是夾著小提琴練習,無異是緣木求魚,強小孩之所難,所以家長的監督與堅持,往往是小朋友能否把樂器學得好與學得久的關鍵人物。 想起我小學時,級任曹老師剛從師範學校音樂系畢業,找了幾位朋友經營一家音樂教室,我在那裡學小提琴,沒多久曹老師發現我在家練琴根本不懂得練習,索性要我每天帶琴上學,放學後同學都回家了,曹老師在教室裡批改作業,我則拿出提琴請她幫我調音後,在旁邊練了起來。她雖然不會拉琴,但如發現我的音準與拍子不正確,就會出聲糾正。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鍊琴的時光,可能是我小學最特殊也最甜美的回憶,當年還真委屈了曹老師,上了一天的課,還要繼續忍受一位初學者宛如殺雞的琴音。 現今曹老師定居香港,成立的一個合唱團,仍然悠游在音樂的環境中。 慚愧的是,我的琴早已束諸高閣已久,等待曹老師的徒孫-我們家的小朋友,將來是否有機會拿去練習。

    對街鄰居的媽媽,彈得一手好鋼琴,深黯練琴的重要。 每天晚餐後,並將姐弟倆請來練小提琴,姊姊練完換弟弟練,媽媽除了幫忙調音外,還要彈琴伴奏。 這對小提琴初學者來說,真是莫大的福音,小提琴首練姿勢,次練音準,有了鋼琴的陪伴練習,拉奏的每個音都無所遁形。 只是小三的姊姊與小一的弟弟對於規律且枯燥的練習難免排斥,常常淚眼相向,莫不想盡辦法逃避。 有時趁媽媽尚未回家前主動練習,想藉此逃避媽媽的監督。 有次媽媽要出差數日,姐弟倆首先想到的,不是看不到媽媽的失落,而是那幾天沒有媽媽監督陪練的喜悅,讓媽媽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 然而在這樣的督促的結果,姊弟倆的功力與日俱增,可是我們這些鄰居有「耳」共「聽」的。

    因為練琴而引起親子關係的緊張,在我們家「三不五時」就會發生。 要讓小朋友願意放下正在做的事而乖乖坐到鋼琴面前,可是最難的部分。 我們家哥哥要是不肯練習,我就會先彈著他該練的曲子,沒多久,好勝的哥哥聽不下去,就會忍不住過來要說:「把拔,我彈得比你好。」這時我當然趕緊讓位,樂於讓他示範示範。 不過這招對妹妹可一點也不管用,妹妹是典型的「老二個性」,在哥哥多方面的「示範」之下,對哥哥的能力崇拜的很,相對之下,對自己就不太有信心,練琴就得依賴媽媽的陪伴。 現在哥哥鋼琴的程度,已經超出我所能指導的範圍,所以兄妹倆練琴的重責大任,就完全由媽媽負責。 我們家媽媽個性急促,要求完美,任何錯音都逃不過媽媽的耳朵,哥哥一彈錯,媽媽隨即出聲糾正。 哥哥的個性與媽媽如出一轍,一被糾正就覺得被責罵,因此哥哥深感挫折,叫苦連天。 九月開學後,哥哥的心尚未收回,無法靜下心來練習。 學校上課時間與課後作業大幅壓縮了他自由支配的時間。 因此媽媽的任何指導,似乎都成了勒緊哥哥頭上金箍的緊箍咒,讓哥哥頭痛欲裂,數次常常所有的情緒,都在練琴時的挫折中爆發,母子關係的緊張,可謂到了劍拔孥張的程度,甚至幾次哥哥都不惜「撂下狠話」要求不學鋼琴了。 幸好有我與妹妹當潤滑劑,媽媽看到妹妹的貼心,氣就消了一半,哥哥有我的"men's talk" ,浮動的心得以發洩舒緩,開學的一個月就在這樣「緊張-衝突-緩和」的過程中渡過,哥哥總算找回自己的生活步調,返回正軌。

    最近換我們家媽媽在練哥哥的譜,巴赫的「法國組曲」、「創意曲」一方面回味兒時練琴的時光,一方面也是沒有彈過巴赫的作品,有點難度,已經無法見招拆招。 我卻也慶幸CD的收藏有了新的方向,竟然讓我找到大師級的錄音,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的「法國組曲」(French Suite)與顧爾德(Glenn Gould)的「創意曲」(Inventions & Sinfonias)。要不是有哥哥在練,我是不可能會認識這些曲目。

Richter.jpg

    練琴真不件輕鬆好玩的差事,小朋友自律不足,當真需要大人的陪練。然而把一首樂曲,從完全陌生,彈起來七零八落,練到完整表達,無一錯音,這其中的成就感,即使是小朋友,也能充分享受滿足,進而轉化成下一首練習的動力。 至於陪練的大人們,看著他們一次比一次的進步,彈的曲子已經可從CD唱片聽到,那種欣慰與一絲絲的驕傲,所有的辛酸苦累,頓時都會化為烏有。

Gleen Gould.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