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猶記得日製CD Player的播放鍵是用「再生」兩個字來表示,這兩個字比"PLAY"有意義多了。 日文的字義是與中文的解釋一樣,「再生」是複製、重生、再度呈現的意思。 複製什麼?再度呈現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複製音樂廳,再度呈現一場音樂會的演奏。 當「再生」鍵一按下,就好像把一座音樂廳在家裡重生一樣。 所以說,音響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聽者聽到的音樂,如同在音樂廳所聽到的一模一樣。 音樂廳可說是音響的終極目標。 音響發燒友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要把音樂廳與演奏者搬回家。 因為如此,音響發燒友就應該常常到音樂廳聆聽鑑賞,才可知何謂是真正的絕妙美音,才可知如何調校出原音重現的樂音;既然如此,搬不起音樂廳回家的愛樂者,更應該常往音樂廳尋求慰藉。 要知道百萬音響級的一條線材,就可以坐在國家音樂廳的「皇帝位」,聽一場大師級小提琴或是鋼琴獨奏會。 記得有一次應邀到朋友家中聽音樂,他放了一張韋瓦第「四季」的「春」。 沒多久我就問他︰「奇怪,音響的小提琴怎麼在右邊?是不是左右聲道接錯了?」他才檢查訊號線,發現確實是接錯了。 只要常到音樂廳欣賞音樂,就會知道,不論是歐美的樂團,還是俄國的樂團,第一小提琴組一定坐在面對舞台左邊的位置,絕對不會跑到右邊去。 再高級的音響,還是無法媲美音樂廳,以及那些價值不斐的樂器所發出的聲音。 音樂廳是音響的根本,只有在音樂廳裡,才能訓練出一雙調校音響的金耳朵。

 

     要把音樂廳的美音「搬回家」,光有百萬級音響系統是不夠的。 音響系統只是硬體設備,尚需要軟體的配合,也就是需要CD唱片來發聲。 對我來說,聽什麼音樂,永遠比用什麼音響聽音樂,來得有興趣。 高級音響不是用來聽潺潺的流水聲、轟隆隆的引擎聲、或是子彈掉滿地的機關槍聲。 這些是聲音,不是音樂。 如果有人常以這些音效或是音響測試片來展示他的音響的效能,還真的是浪費了這些高級音響器材。 然而,音樂欣賞是非常主觀,很難說有了最高級的音響系統,就應該聽某一種音樂才算值回票價。 但是根據我的觀察,越是高級音響的擁有者,越絕對不可能不聽古典音樂,甚至是先是古典音樂的愛樂者,才會有追求高級音響的動力。 古典音樂的樂器精緻,聲音優美,曲目眾多,樂器組合多變且各有特色,,都是主要原因。 古典音樂還有一項獨特的魅力,是其他音樂種類無法媲美的,就是同樣的曲目,會有幾十種版本的錄音。 不同的演奏者詮釋,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往往會帶給聆聽者不同的感受與感動。 因此,古典音樂的特性,最能表現出音響系統的差異性以及優越性,也就使得音響發燒友會自然而然往古典音樂靠攏,再也聽不進那些吵雜,伴奏樂器比主唱者人聲還大聲的流行音樂。

     當一個人練功練過頭,就可能發生走火入魔的情形。 同樣的,「發燒」程度越高的音響發燒友,一不小心也有可能陷入走火入魔的盲點而不自知。 盲點之一,就是越來越聽不慣現場的音樂會。 發燒友習慣把音響轉的比較大聲,以期聽到比較細微的聲音,看看能不能聽到帕華洛帝吞口水的聲音,或是阿勞指甲敲琴鍵的聲音,或是喜歡低頻的聲音襲地而來。 然而在音樂廳欣賞是無法有音量紐能夠任意轉大聲或小聲。 盲點二,就是對演奏家有重死人,輕活人;重洋人,輕本土之偏見。 言必稱大師、名碟,對已故的大師錄音如數家珍; 對當代的演奏者則不屑一顧。 因此到音樂廳裏聽到鋼琴獨奏,必予之與霍洛維茲、李希特、魯賓斯坦、阿勞相比;若是小提琴演奏,必將之與海飛茲、米爾斯坦、葛羅米歐並論。 如同職業病一般,所聽到的音樂已不是在欣賞,儼然是以樂評家的身分來評論。 要知道,如果是以欣賞音樂的角度來聆聽,所得到的喜悅、滿足、感動,是一分一分往上加;但如果是在評論音樂,這些喜悅、滿足與感動,卻是一分一分往下減。 好比一場70分的音樂會,音樂欣賞者會慶幸他得到70分而滿心歡喜;樂評家則會挑剔那未達到的30分而有所失落。

 
    高級音響確實可以放大聆聽音樂的樂趣。 但盲目且無止境地追求音響的層級而不在乎音樂所呈現的深度與廣度,也是一種走火入魔。 畢竟,音響只是工具,是為音樂服務。 沒有音樂的音響,只是個高級的傢俱。 但如果從音響入門,進而領悟到音樂之美,變化其氣質,也算是異曲同工,萬流歸宗,不失音響的價值。


(原發表日期:2008年4月15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llochs 的頭像
    cellochs

    Intermezzo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