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第368期(2007,3月)cover story的標題是"別當直昇機父母", 文章中闡述著"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 ,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昇機,在孩子的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p108) 他們統計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大多數在1961到1976年階段出生。 我也是在這中間出生,家中哥哥今年秋天就要上小學一年級,或許由別人看來,可能也會視我和媽媽是「直昇機父母」。此時此刻,也該是回顧及檢討哥哥這七年來學習過程。
哥哥出生後就白天交由保母照顧,一歲八個月大時,覺得他已經開始有學習能力。 多重因素考量下,決定讓他上學,開始了他每天上學的生活。 雖然比同年齡學生早入學,但由於學習方面都跟得上,所以一直隨著年級升級上去。 通常幼稚園的上課時間到下午4點半, 然後安排選修的才藝課, (這是要額外付費的), 五點半才算下課。 這期間哥哥上過的才藝課包括: 圍棋(一學期)、 珠算(二學期)、 日文(二學期)、 烹飪(一學期)、 直排輪(三學期)。 老師來家裡上課的有鋼琴與美術(一週各一次)。 這中間也曾抽空到雲門上了一期身體律動的課。去年,哥哥大班畢業,同班學生都升上小一,但大多數也願意回來上英語課,所以學校也順勢開了安親班(K4)的課程,也使得哥哥得以繼續與老同學一起學習。 小一生上半天課,只有星期二上課到下午四點,因此K4的課程從中午開始,星期二就沒有課。 如此一來哥哥空閒的時間可就多了很多,所以他利用早上的時間學習游泳(一週一到兩次),晚上又學習跆拳道(一週一到兩次),每週四下午由英國籍教練教足球,再加上原來的鋼琴與美術,這一學年就這樣過了。
這些課程可都是經過哥哥的同意才安排的。 基本上,這些課程可分成三種類型︰一是運動類型的課程:這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希望能藉此改善他鼻子過敏的體質;二是試探性質的課程:這類型的課只是要讓哥哥有不同的生活體驗,在幼稚園所上的才藝課程大多屬之。 我們是抱著嘗試的態度,並不設定學習成果,只希望他能"have fun";三是必修課程:英文與鋼琴是我們堅持他要學習的課程,要有計畫、有進度、長期的學習。 而且不只上課時才接觸,課後也要有固定時間練習。目前看來,第一類型的課程,哥哥上的最高興,最沒有壓力,對健康確實有幫助。第二類型只能看成是機會成本,這些只上短期的課程看來好像沒什麼收穫,但是可從錯誤中學習,就好像雲門的身體律動課程,倒是可看出哥哥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天賦,應該也算是一種收穫。至於第三類型的學習,可看出哥哥在這兩方面,有其天份與興趣。我們不只讓他在課堂上學習,而且讓音樂與英語融入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讓哥哥得以隨時沉浸在此兩項環境中,所以學習效果還算滿意。
先跑未必先贏。 贏不贏在起跑點,並不重要,重點是能跑多遠。 小孩子在這階段的學習,當以誘發其興趣為主要目的,並期許他能長期且獨立自主學習為終極目標,等到那時父母親就可完全放手,而小孩的學習也不會因此而中斷或停滯不前。 相反的,會因為興趣以及正確的學習方式而自行尋找資源學習。 每項學問或才藝的學習,就好比是火箭升空。火箭升空後,需要提供大量的燃料,以幫助火箭突破大氣層。 一旦火箭到達外太空, 燃料與推進器就可以相繼卸除,而火箭卻不會因此而停滯不前。 相反的,在無重力下,它會一直前進。 因此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了解到小孩的天份與興趣後,提供孩子們大量的燃料,避免他在衝破大氣層前就燃料用罄,無以為繼。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都需要如此,有些學費的投資總會無可避免的浪費。但是,只要有一兩項學習能夠如同衝破大氣層般,學習能夠在正確的軌道永遠前進,讓孩子有發揮才華的空間 我相信,所以一切的努力與付出都是值得的,都會轉換成美味的果實。
(原發表日期:2007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