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總覺得在所有的樂器當中,學習鋼琴是最幸福的。

     鋼琴是由琴錘敲擊琴弦而發聲,每一個琴錘都有一個鍵盤上的琴鍵對應控制著,所以演奏者只要按下琴鍵,就有相對應的琴聲發出。 鋼琴的音準不必由演奏者控制,是由調音師演奏先將鋼琴的琴音調準,因此對初學者而言,很容易就得到彈琴的樂趣。 學習兩、三年後,就能夠彈奏完整的樂曲,因此學習起來會比較有成就感。 小提琴或長笛等其他管絃樂器的學生, 剛開始練習的前兩年,都是在練音準,音練準了,能夠演奏的也是單音,都要有鋼琴伴奏才算完整。 不然,技巧必須到達一定程度,才有能力無伴奏演出。 和絃、節奏、旋律是構成一首樂曲的要素。 小提琴等樂器只操控旋律與節奏; 吉他或豎琴只能操控和諧與節奏; 只有鋼琴等鍵盤樂器, 兩手就可包辦一首樂曲的全部要素,豐富了樂曲表現的內涵與層次,掌控了樂曲的完整性,也因此發展出鋼琴的演奏與練習的作品會比其他樂器的曲目來得多很多。

     沒有練習音準的枯燥單調,但擁有了完全主宰樂曲的能力,讓鋼琴的初學者少了許多挫折卻增加許多樂趣。 "佈爾格米勒的25首練習曲" (F. Burgmuller 25 Etudes faciles Op.100)應該就是鋼琴學子最先遇到且擁有的成就感。 這25首練習曲的難度不高,學習三年就有能力全部彈完。 重點是這些鋼琴曲非常好聽,饒富旋律性,在掌握住技巧之後,對樂曲情感的表達有許多可著墨的空間,使得每個人表現起來差異甚大。 這對學生來說,是極大的挑戰與成就,會促使學生去思考為什麼演奏同一套樂譜,別人會與他自己的的彈奏會有所差異,會讓學生提早思考樂曲的精神與內涵,然後內化成自己的詮釋,並成為克服枯燥技巧練習的動力 。

     這套練習曲是我棄VIOLIN從PIANO的最大「艷遇」。 小學時曾學過兩年小提琴,然而長大後每次想要拾起小提琴練習,總是五音不全,慘不忍聽,充滿了挫折感,因而對不需練音準的鋼琴發生興趣,只要看著樂譜,竟也能無師自通地彈奏出簡單的曲子。後來因緣際會,趁著出國唸書前的空檔,拜師學藝,上了十個月的鋼琴課。 這期間的收穫就是練了這套練習曲的其中數首,從此練琴不再覺得枯燥無味。 在個偶然的機會,購得一張日本發行的 "The Piano Lesson" CD 收錄此25首練習曲,備感親切與難得,如果不曾學習過,可能就會錯過這些鋼琴小品。

     另外一套最近才認識的鋼琴曲集,是"為安娜 瑪格蓮娜所作的札記" (from the 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 這也是經由鋼琴練習才認識此套作品的全貌,只不過練的人不是我,是我們家哥哥。 至於說是全貌,則是因為裡面有好些作品非常耳熟能詳,比如說是巴赫的兩首G大調小步舞曲 ( Minuet in G Major) ,常常在我們的生活週遭,以不同的音樂型態出現,還有其他一些不曾聽過的作品也是非常簡單、動聽而耐人尋味。仔細研究,才知道安娜 瑪格蓮娜是巴赫( J.S. Bach)的第二任妻子,1725年安娜25歲生日時,巴赫送給他一本非常精緻的筆記本,安娜就利用這本筆記本精選並抄錄當時在她們家舉行過音樂會的樂曲作品,所以大部分作品是巴赫所寫,但也有一些是不可考的友人作品。 除了大鍵琴(當時鋼琴尚未出生)作品外,還有一些人聲的歌曲,所以後人將這些作品都通稱為 "from the 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

     陳必先在接受焦元溥的訪問中提到: 「學習音樂,一開始就要學習好的音樂。不該拿些亂七八糟的作品給小孩。我很慶幸從小就認識巴赫 從小就接觸到偉大的作品。」 (節自"遊藝黑白"下冊; 焦元溥著; p296)。 鋼琴的初學者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練習這兩套作品,我只能羨慕地說: "彈鋼琴,真的很幸福。"

(原發表日期:2008年4月28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