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fnac的雜誌區瀏覽,看到十月份的「音響論壇」的封面,得知音樂與音響界的推廣教育前輩-曹永坤先生逝世的消息,心中不免一陣感傷,今後再也讀不到曹先生為推廣古典音樂而寫的文章。
我的音樂教育啟蒙於小學時樂器的學習,真正瘋狂於古典音樂,並主動的大量求取古典音樂知識,則是在高中時代。對於非音樂科系的愛樂者而言,古典音樂類型的雜誌,就成為主要的,有系統的知識來源。猶記得當時福茂唱片可能剛代理DECCA(笛卡)的唱片緣故,所以就辦了雜誌推廣古典音樂及唱片,名字叫做「罐頭音樂」。尺寸是菊八開的,不是很厚,內容淺顯易懂。後來改名為「音樂月刊」,份量就增加很多,內容相對也較深入且嚴謹。這月刊可說是我拼湊音樂地圖的主要來源,其中曹先生的文章就常見其中,還有一位是伍牧先生,這兩位先生的文章都令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在當時市面上都還陸續出現過幾本關於古典音樂的雜誌,像是「音樂時代」、「音樂與音響」、「古典音樂」。其中由張繼高(吳心柳)先生所創辦的「音樂與音響」,推廣古典音樂最不遺餘力,不僅辦雜誌,還引進許多國際知名的藝文團體及大師來台演奏。遺憾的是,在他生前,我竟不曾私淑追隨,直到他逝世後,拜讀到張先生的三本著作-「必須贏的人」、「從精緻到完美」、 「樂府春秋」、和一本由張先生友人集結成書的紀念文集-「追求完美-張繼高」。才開始景仰這位集新聞人、音樂人、與文化人於一身的淵博知識與謙沖為懷的胸襟。
曾幾何時,這些古典音樂的雜誌,都消失不見了,不僅如此,連中國時報的藝文版也縮水。現在的中時,古典音樂的新聞卻是擺在影藝新聞版裏。是因為台灣都沒有這方面的新聞嗎? 當然不是。這個月(11月)有三個重量級的交響樂團來訪-「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及「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怎會沒有新聞可報導;還是因為古典樂迷日益減少,市場變小? 非也,君不見去年此時柏林愛樂首次來訪,演出完畢後,指揮賽門 拉圖先生與團員到戶外,看到滿坑滿谷的樂迷擠滿了中正紀念堂的廣場,感動得久久不忍離去。唯一堪可安慰的是,這幾年還有台北愛樂電台,讀不成改用聽的,FM99.7就成了古典樂迷唯一精神的寄託。
如今這個窘境已經被打破,一本叫"MUZIK",中文取名叫「謬斯客」的古典音樂專刊,終於在2006年10月誕生。剛拿到MUZIK,總覺得不像是一般的雜誌是用滿版的照片為底,再配合必要的標題與文字,總給閱讀者豐富熱鬧的印象。但是MUZIK的封面卻很「寧靜」,以白色為底,沒有照片,只有文字,但由於色彩與編排的關係,整體感覺非常清新耐看,非常elegant。彷彿要人在還沒開始翻閱之前,先看到封面,就能夠靜下心來,然後才能細細品嚐它所端出來的「法國料理」的精緻、優雅、而不流俗。翻開內頁,還有一點感覺不一樣的是,MUZIK的廣告很多元,它的封底是鑽石的廣告,內頁有汽車、銀行、傢俱、酒類、或是手錶等精品的廣告。音響或是唱片公司的產品反而佔了比較少,不知這是故意造成?還是不得不然的結果?但我覺得這樣反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欣賞,看門道與看熱鬧者,各有所獲,這不正是所有雜誌最終的目的。
MUZIK的NO.2以義大利為主題,介紹了義大利的歌劇、歌劇院、男高音、以及FAZIOLI鋼琴。如果我沒記錯,曹永坤先生就收藏一台FAZIOLI名琴。遺憾的是,曹先生沒能看到MUZIK的誕生。不過我相信,如果張繼高先生及曹先生能看得到,也會為MUZIK的誕生喝采,也會深感後繼有人吧!
(原發表日期: 2006年11月17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