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有一把琴1617年製的阿瑪蒂(Amati)名琴,每天帶著它搭地鐵上下課。 有一天離開地鐵時,琴被門夾住了,如果你一鬆手,四百年的名琴可能就付之流水;如果你不放手,你的雙腿可能要被截肢,一輩子就得坐輪椅,這時,你該如何抉擇? 這不是憑空發想的問題,而是真實地發生在現實世界中,這位被迫抉擇的小提琴家是位正值雙十年華,愛打扮愛漂亮的女生,意外發生的當下,她死也不放手,成功的保護了手中的名琴,可是她自己卻被捲入了輪下,雙腳必須截肢。她就是瑞秋.巴頓(Rachel Barton Pine)。
瑞秋.巴頓何許人也? 光聽名字或許覺得名不見經傳,沒聽過。但是看到了她於1992年所錄音,1994年發行的第一張唱片- Homage to Sarasate (向沙拉沙泰致敬)的封面時,大家就會恍然大悟。當年這張唱片發行時,音響發燒友可說是人手一張。 音響展的各個房間,都不約而同用這張唱片來示範高音的「甜美」。對我來說,除了錄音的頂級效果外,它還帶領我了解到沙拉沙泰的作品,那是不同於帕格尼尼的音樂,將小提琴炫麗的技巧,蘊藏在優美動人的旋律之中。有時不免會感動到熱淚盈眶。二年後,瑞秋巴頓又在Dorian唱片公司優異的錄音設備下的環境下,錄製了一張李斯特的小提琴作品專輯。(李斯特以鋼琴見長,眾所皆知,會有小提琴作品,倒是出乎意料之外)。然而,對於瑞秋巴頓的了解,也僅限於CD上的文字介紹,十數年來都不曾在報章雜誌中閱讀到關於這位優秀小提琴家的任何報導,而這張Homage to Sarasate卻始終伴隨著我渡過許多歡樂及難過的時光。
八月初在書局閒逛,看到一本叫「科學月刊」的雜誌,封面卻是一把小提琴,封面故事的標題是「一個化學家的小提琴之路-追尋琴弦間的夢幻音色」。 隨手翻了一下,是關於小提琴塗漆的研究,由於讀起來淺顯易懂,沒有充滿艱澀的化學名詞,就買回家閱讀。 目前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戴桓青博士是一位神經科學的化學家,原本只是玩音響的發燒友及古典音樂愛好者。因緣際會,得知在美國德州的納吉瓦里教授(Joseph Nagyvary)利用現代技術,可以製作出與史特拉底瓦里音色相當接近的小提琴。 戴博士親自造訪後就決定以八千元美金買下納教授所製作的小提琴。買了之後,慢慢了解到在美國的製琴界對納吉瓦里教授的風評不是很好,批評者很多。 但根據自己與之互動交談的經驗,戴博士深覺他的小提琴及化學材料的知識都很淵博,不會是個招搖撞騙的大騙子。於是就想提筆為文,為納教授平反,同時也藉此證明自己所購買的琴確有其身價。 就在這樣的動機下,原本只計畫花兩三個星期就完成的文章,沒想到各方的資料蒐集越來越多,興緻越來越高,最後完成四十多頁的評論,成為發表「美國小提琴協會」(Journal of the violin Society of America: VSP papers)的第一位台灣人。
這篇封面故事讓我讀得津津有味,尤其讀到戴博士的研究過程與心得,更覺得他給所有每天上學的莘莘學子們,豎立了一個做學問的榜樣。誠如他所說:
「回想自己開始研究名琴的過程,沒有人告訴我這個題目值得研究,沒有人說我適合研究這個,也沒有人指導我如何研究這題目。因為好奇,因為有興趣,就開始想辦法,就想辦法利用手上有限的資源,開始試圖了解問題,這不就是研究的本意嗎? 在西方有很多人花一輩子研究小提琴的歷史與秘密,大部分都是為了興趣。這讓我重新認識到世界上還有一些人,他們研究一門知識,不會因此得到研究經費,得到學術著作的積分(impact factor score),或是取得學術工作,他們只是因為想知道,所以去研究。」 (P.602)
讀著讀著,當我看到下列文字時,就好像被雷打到的一樣震驚:
「…… 更令人感嘆的是,美國有一位傑出的小提琴家:瑞秋.巴頓(Rachel Barton),在走出芝加哥的捷運時琴盒背帶,被車門夾住,卻為了搶救阿瑪蒂名琴而不肯放手,結果被列車拖行捲入輪下,雙腿必須截肢。雖然名琴毫髮無傷,她的琴藝也沒有受到影響……」。 (P.602)
這是十多年來,我第一次在報章雜誌中讀到關於瑞秋的報導,竟然是如此的震撼。基於同情,也基於好奇,強烈想知道她的生平過往及近況,於是到Google打上”Rachel Barton”,一下子我的疑問都得到解答,很多資料就在那裏,就等著有心人查閱。
瑞秋1974年生於美國芝加哥,三歲半開始學琴,七歲就登台,十歲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合奏,可以說是資賦優異的神童。 在家就學,每天練琴八個小時。 家裡並不富裕,十四歲開始,不得不在一些婚禮場合或是樂團演奏,以貼補家用。十七歲(1992)以最年輕及第一位美國人的身份贏得巴赫國際大賽(J.S. Bac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的首獎。 同年,也贏得Jozsef Szigeti Violin Competition第二獎,還有國際克萊斯勒大賽(the International Fritz Kreisier Competition)的首獎。 此一首獎,得到Dorian唱片公司提供兩張錄音的合約,國際知名度大開,美好前程,指日可待。
1995年1月16日瑞秋在芝加哥搭地鐵時,背在肩膀的琴盒被門夾住,被捲入366英呎深的輪下,經急救後,雙腿截肢。 之後她控告芝加哥西北鐵路公司要求賠償,對方認為瑞秋是為了保護價值五十萬美金的阿瑪蒂名琴而受傷,所以應該負擔大部分的責任。不過,陪審團顯然並不這麼認為。 經過兩年的休養,瑞秋重返樂壇。 2001年利用鐵路公司的賠償金,成立了以自己的名字為名的基金會:Rachel Elizabech Barton Foundation,致力於推廣黑人作曲家的古典樂作品;與那吉瓦里教授合作,將弦樂器出租或出借給優秀的年輕音樂家。 瑞秋本身也非常活躍,錄製了許多唱片(由Cedile Records發行,國內無代理,市面上比較少見)。 與朋友合組了Trio Settecento三重奏,演奏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也參加Earthen Grave 演奏重金屬音樂。
現在瑞秋所使用的琴是1742年由耶穌.瓜奈里(Guameri del Gesu)製造,名稱為”Ex-Soldat”。 如果演奏17、18世紀的作品,瑞秋會使用1770年Nicolo Gagliano I 的小提琴。 至於那一把她意外時所保護的阿瑪蒂名琴呢?我不知道。 瑞秋的官方網站並沒有提及,甚至連她受傷的重大意外都隻字未提。
手提著幾十萬美金的樂器在街頭行走,這是弦樂演奏家所獨享的經驗,因此所發生的趣聞也很多。曾有個小提琴家,一個不小心,把名琴一屁股坐下壓扁了。 還有把名琴遺忘在紐約的某一計程車中,忘記帶走的小提琴家。 還好司機「完璧歸趙」,那位小提琴家特地贈票給這位好心的司機,聆聽他的演奏會。兩個月前,一位台灣的年輕音樂家,向奇美基金會借了把名琴到香港比賽,沒想到在渡輪上打瞌睡,琴卻被小偷偷走。 還好也是以喜劇收場,警方透過渡輪上的監視器抓到小偷,追回名琴。但就只有瑞秋的遭遇最令人感到遺憾與不捨。 不知道百年以後,當某人拉奏那把阿瑪蒂名琴時,會不會記得有人為了保護它,而付出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