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卡拉揚指揮的胡桃鉗

(卡拉揚指揮"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 "胡桃鉗組曲" 強力推薦)

Tchaikovsky的「胡桃鉗」(The Nutcracker)相信對古典音樂迷來說,一定不陌生,算是入門曲目。 然而就是入門曲目,反而很容易被忽略它的存在,我也是不例外。我發現自己會買Nutcracker的CD, 都是Side Order,都不是因為要買這首樂曲才買; 唱片公司專輯宣傳上都不是主打的曲目; 也不曾有樂評家會為它做版本比較,比較各家指揮的詮釋方式。 然而,去年下半年,它卻屢屢不經意的吸引我的注意力,進而才發覺到它的重要性。

1812.jpg

(這張是為"1812"買的 很划算 有胡桃鉗 斯拉夫進行曲 義大利進行曲)

憑著記憶所及,一下子就找出我心目中首選的Nutcracker的CD,當然,如上所述,這張CD會吸引我購買的原因是因為第一首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幻想序曲」(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 這首曲子有著卡拉揚慣有的華麗音色,強烈的戲劇張力,柏林愛樂訓練有素的演奏功力,讓大師如同駕駛著他心愛的飛機一樣,閉著眼睛都能在空中任意翱翔。第二首的「胡桃鉗組曲」也是如此,但是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感覺中,只要訓練有素的資深樂團,可以演奏得不錯吧。

阿格麗希彈奏的胡桃鉗

去年第一次邂逅,是在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雙鋼琴的錄音。 有些鋼琴家在征服鋼琴領域的全部曲目之後,會選擇轉往樂團指揮發展,開創了另一片天地,如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阿胥肯那吉(Vladimir Ashkenazy)、普雷特涅夫(Milhail Pletnev);也有些鋼琴家會轉往室內樂發展,阿格麗希就是其中之一。 這十幾年來,阿格麗希都是在邀請她的樂壇好友做室內樂的演出與錄音,為此還主持了盧加諾音樂節。 這張雙CD的專輯就是精選了2002-2005阿格麗希在盧加諾音樂節鋼琴二重奏(四手連彈及雙鋼琴)現場的錄音。 第一首就是以雙鋼琴演出的「胡桃鉗」。 在聽慣了管弦樂版的形式演奏,乍聽到雙鋼琴版,真的有一新耳目的感覺。 隨著聆聽次數的增加,不得不佩服會想到把「胡桃鉗」改編成雙鋼琴的作曲家Nicolas Economou (1953-08-11 - 1993-12-29)。 「胡桃鉗」本身就是一個童話故事,充滿了熱鬧歡樂的情節(旋律),很適合由有著打擊系統的鋼琴來表現。 改編者的巧思贏得了所有演奏者與樂評家的讚嘆,可惜英年早逝,四十歲就因車禍逝世,沒能留下更多的作品。

2468.jpg

第二次邂逅,「胡桃鉗」卻化身為四手聯彈的版本。98年11月兩廳院的演奏廳有一場由台南藝術大學教師們所發表的「2 4 6 8」音樂會。 演出型態有雙鋼琴、四手聯彈、雙鋼琴八手聯彈。 我們熟悉的陳智琪老師彈奏四手聯彈「胡桃鉗」組曲的低音部,(高音部是林瑞萍老師)。 這個版本是由 E. Langer 所改編。 這場音樂會讓我了解到雙鋼琴與四手聯彈,有著不同的挑戰。 聽到雙鋼琴版的「胡桃鉗」,直覺這是技巧性很高很難彈奏。 看到了現場演出的四手聯彈版本,才看出另一個困難在於彈奏兩人的默契。 雙鋼琴,一人一台鋼琴,一人可彈奏完整一台鋼琴88鍵,長的樂句可由一人完成,兩人兩台鋼琴的合奏可以讓音樂的層次更為豐富。 但是四手聯彈是在同一台鋼琴上,一人只分得44鍵左右,長的樂句必須靠兩人合作完成,就好像一句話又由兩個人連著說,其音調、語氣、速度必須一致,彷彿是由同一個人口中說出一般毫無破綻。 像「胡桃鉗」這麼熱鬧的曲子,絕對不是只是低音部以和弦伴奏,高音部彈主旋律而已。 只見演奏者兩人時而合奏樂段、時而合奏樂句、時而互補、時而競爭。 如果沒有絕佳的默契,則樂曲會變得支離破碎,而且「胡桃鉗」的旋律是如此熟悉,一有錯誤,可是眾「耳」皆知。 陳老師這組組合的演出,獲得的掌聲,最為熱烈。

胡桃鉗.jpg

在邂逅了管弦樂版、雙鋼琴版、四手聯彈版的「胡桃鉗組曲」之後,沒想到與她的情緣並未結束,去年Christmas,台灣藝術大學舉行了全版的古典芭蕾舞劇「胡桃鉗」,從編舞、服裝、舞台設計、佈景、燈光、樂團,全由台藝大師生一手包辦。 這可是集「胡桃鉗」之大全,樂曲回歸到她原來的本質,為芭蕾舞伴奏配樂,欣賞的重點不是聆聽音樂,而是觀賞芭蕾舞。 說來慚愧,兩廳院成立已有25年,音樂廳、演奏廳去得不計其數,可是戲劇院,我卻是第一次正式到戲劇院觀賞節目。 因為少接觸,對於眼睛所看到的舞蹈、佈景及服裝,都還能enjoy,可是耳朵所聽到的音樂,卻屢屢挑動著我的神經,讓我聽得提心吊膽,不得不收起眼光,仔細聽聽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不過就是胡桃鉗,How difficult it could be? 原來問題是在管樂上,原來要演奏「胡桃鉗」 requirement 還蠻高的。 主要是管樂,尤其是銅管的素質要足以演奏才行。 「胡桃鉗」的每一曲,銅管都佔著極重要的角色,而長笛、單簧、雙簧管,都有獨奏的時候,一有失誤,也就特別明顯,想混也混不得。 銅管一直是我們樂團的致命傷,除了NSO、NTSO,其他樂團的銅管都會令人提心吊膽。 原來「胡桃鉗」的處境是如此尷尬,有能力演奏之樂團,因其可發揮的音樂性不高而不常演奏,想演奏的樂團,卻因能力不足而望之怯步。 所以管弦樂版的胡桃鉗永遠只是SIDE ORDER,永遠只是墊檔陪襯的角色。

陳瑞斌 鋼琴的四個表情.jpg

(陳瑞斌  鋼琴的四個表情專輯 收錄鋼琴版胡桃鉗組曲)

一台鋼琴的演奏效力等同於整個管弦樂團,彈鋼琴的一根手指,所代表的是管弦樂團的一個聲部,所以管弦樂團能演奏的樂曲,都可以改編成鋼琴作品,由鋼琴來演奏,只是這樣的改編有沒有表現出鋼琴的特色。 貝多芬的交響曲都可以被李斯特改編,由鋼琴來演奏,然而就精神層面而言,管弦樂版的交響曲是鋼琴所遠遠不及,這樣的改編,也只是東施效顰而已,不會感動人,所以實際演出鋼琴版的貝多芬交響曲實在不多。 管弦樂版與鋼琴版同時並存,同時為演奏家及愛樂者所喜愛的,李斯特的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y No.2)是其一,(鋼琴版詮釋最好的應該是卡通影片”Tom & Jerry”);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是其一;布拉姆斯1-6首匈牙利舞曲(Hungarian Dances)的鋼琴版,也與管弦樂版各自擅場,各有特色。然而像「胡桃鉗組曲」這樣,有雙鋼琴版,四手聯彈,也有單獨一台鋼琴演奏的版本,一首樂曲,多種風貌,實在不多見。 古典音樂已經走到了盡頭? 我看,不見得吧!

 胡桃鉗的鋼琴譜

(胡桃鉗 鋼琴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